探尋玉米高產的良方
編輯:人民資訊 來源:百家號 更新于:2021-7-30 閱讀:
“過去人們提良種配良法,種植方法要適合品種需要,也就是品種優(yōu)先,但現(xiàn)在我們顛覆了原有理念,確立了科學的種植技術模式后,再去尋找適合的品種!崩钌倮フf。一直以來,研究團隊都在篩選符合高產特征的品種:耐密、抗倒、抗病、適合機械收獲、后期脫水快。如“登海618”等品種脫穎而出,成為當?shù)氐闹髟云贩N。
李少昆團隊最初在第六師奇臺總場和第四師71團試驗示范時,農場玉米平均畝產在650公斤左右,這個產量放在全國看也是不低。但李少昆卻認為,新疆光熱資源優(yōu)勢明顯,增產潛力還很大。
賴軍臣服氣地說:“開始大家半信半疑,僅僅幾年時間農場職工就看到了效果,用了李老師的種植方法,產量有四五百公斤的提升。現(xiàn)在農場10萬多畝玉米全部采用玉米密植高產全程機械化的種植方式,1200公斤只能算平均水平,個別種植能手甚至能達到畝產1400公斤!
記者了解到,“玉米密植高產全程機械化綠色生產技術”以密植高質量群體調控和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為核心,配套單粒點播、秸稈還田、機械籽粒收獲等關鍵技術,通過提高種植密度擴大群體來挖掘產量潛力,明確了“密植增穗增產,培育高質量抗倒群體,增加花后群體物質生產和高效分配”為核心的產量突破途徑,確保植株健壯生長,實現(xiàn)穗多、穗大、粒多、粒重,達到增產的目的。
高產之后,玉米高產潛力途徑探索方向是什么呢?李少昆回答是高效,實現(xiàn)水、肥、農藥等農資投入按需供給、高效利用。在玉米生產面臨的價格“天花板”和成本“地板”的雙重擠壓下,通過技術進步,實現(xiàn)綠色、可持續(xù)和增產增效的協(xié)同,是我國現(xiàn)代玉米生產未來發(fā)展的方向。
上篇:
下篇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