農業(yè)知識:關于種子知識的全面解答!
編輯:科學興農 來源:科學興農 更新于:2019-7-26 閱讀:
種子是農作物繁殖下一代的基礎,因此對于農民來說種子就是根本。至今農民依舊保留有留種子的習慣,比如說大豆、花生、乃至于個別農戶留種小麥等,但是并非任何作物都會選擇留種子,再比如說水稻、玉米等,也就是說農民是否選擇留種是具有很大的自主性的,農民不留種的農作物也并非該作物所結出的果實下一代不能發(fā)育或者說不結籽,只是因為留種之后產(chǎn)量無法得到保障。
種子是一個很廣闊的概念,廣義的種子并不僅僅指代植物的果實,也包括植物的營養(yǎng)器官,指代能夠繁殖下一代的果實或者營養(yǎng)器官,均屬于種子范疇,比如說馬鈴薯種子,自然也包括馬鈴薯器官來進行無性繁殖,大蒜的蒜瓣也同樣屬于這么一個類型,當然我們通常所見到的種子大多數(shù)是屬于有性繁殖所得的果實。
如今每逢種植季節(jié),農民也都要市場選購種子或者種苗,比如說紅薯購買紅薯苗,玉米購買玉米種子等,那么如今是不是如今的農作物真的不能留種,必須要到市場購買種子或者種苗了呢?顯然不是的。
對于農民來說購買種子的目的自然是為了獲得高產(chǎn),如果市場所謂的種子無法得到更高的產(chǎn)量的話,同購買種子所需的投入不成正比的話,那么自然不會激發(fā)農民購買種子的動力。而今農民年年更新?lián)Q代種子,其實更多的是自愿主動更換,而非被動!
我國法律并沒有明確的條文律法規(guī)定農民必須購買種子,但是每年農民都會自覺的選購新推出的農作物新品種,不外乎農民打心眼里已經(jīng)認同購買的種子能夠獲得高產(chǎn)。
在這里需要指出的是,在農民所購買的自交種子,比如說某種小麥種子,如果自己條件控制得當是不會發(fā)生品種退化的,也就是后代的基因型是可以保持穩(wěn)定的,完全可以保持上一代品種的優(yōu)良特性。但是大多數(shù)農民依舊選擇更換新品種,正是新品種的某些優(yōu)良特點足以讓他們替換舊品種。比如說可能新品種更加抗白粉病,更加高產(chǎn)等。
而對于雜交種來說,比如說玉米,已經(jīng)有充分的科學實驗證明,雜交種確實可以大幅度的實現(xiàn)農作物增產(chǎn)。我國并不是沒有種植過自交種,剛解放乃至文革時期我國還普遍是自交種,然而文革后期隨著玉米雜交種的推廣,迅速將玉米自交種,農民手中的自交種給淘汰出局,這不是偶然而是必然,難道如今要向后退步嗎?
最后說一下無性繁殖的種子,理論上來說這類種子的退化速度是最慢的,因為后代不會也不可能發(fā)生基因型的改變(除了少數(shù)基因突變外),如此一來即便是農民沒有育種方面的理論知識及經(jīng)驗后代所收獲的種子依舊可以保持上一代的基因型。
那么是不是這類種子就不會發(fā)生品種退化了呢?顯然不是,無性繁殖由于年代累計,所出現(xiàn)的一個問題則是病毒累計,造成后代發(fā)病率偏高。目前應對無性繁殖品種退化的一個方法是進行脫毒處理,愈傷組織——脫分化——再分化——成苗,經(jīng)過一系列的處理之后新生苗則擺脫病毒的入侵,具備更高的生長活力。
上篇:
下篇: